看史记 学管理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古籍中的案例都可供我们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时借鉴思路,《史记》就是其中一部。然而,从现实的角度看,现在国内对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的挖掘的意识不够,也常浮于表面。拙文是一个小小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学共同讨论.
现在很多培训师在讲授时爱引用外国的案例,比如《把信送给加西亚》,谁动了我的奶酪》以及《没有任何借口》等,对于泊来品,其适用土壤有待检验,与此同时,我觉得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古籍中的案例都可供我们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时借鉴思路,《史记》就是其中一部。然而,从现实的角度看,现在国内对中国古代的管理智慧的挖掘的意识不够,也常浮于表面。拙文是一个小小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学共同讨论.
一、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秦朝宰相李斯还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阴沟里面生活的老鼠,吃的是人吃剩了倒出的残汤剩水,目光猥琐,一有响动就警惕地四面张望,发现有人则马上逃之夭夭。而在官府粮仓里面的老鼠则不一样,吃的是官粮国俸,脑满肠肥,处若泰然,发现有人的动静也爱理不理,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既然老鼠都是这个样子,更何况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从这个简单的对照,李期领悟到了”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道理,从此下定决心学习为官之术,帝王之学。最后终于成了帮助秦灭六国的重要人物,官至宰相。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准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东西,而是需要自己积极地思考,从身边发掘、领悟。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生存轨迹,那一种积极的思考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积极地发掘身边的素材,自己才会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
也许一时的努力思考似乎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改变,但只要自己认真思考了,那请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收获的。或许不能马上就找到问题的答案或政结所在,其实你已将问题存在了自己的心中,只要有合适的事例对你进行触动,那你成功的引信就会被点燃,心中的激情就会被引爆。
大丈夫不可不成功,成功不可无权。
二、舌头的力量
士兵的武器是刀和枪,渔夫的武器是网和*,农民的武器是犁和锄,而纵横家的武器,则是软软的舌头。
千万不能小看舌头的作用。
西方谚语说:舌头虽软,却能折断骨头,意思是说谎言的人多了,也会对正人君子造成伤害。
中国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却是对具有舌头战斗力一个实实在在的评价。
活跃于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就是这种人的代表。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磨嘴皮子吃饭的英雄,也就是纵横家,同样生长于乱世。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是当时代活跃人物,各国诸侯敬之如贵宾,却又畏之如蛇蝎,因为他们有实实在在能改变时局,翻云覆雨的能量,其中的杰出人物是佩六国相印的苏群,还有向秦王献“连衡”毒计以破坏六国合作的张仪。
苏群和张仪哥俩好,同为谋略家鬼谷子的门下弟子,两人一明一暗,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左右了时局数十年。
当年苏群年轻时,喜欢游手好闲,到处闲逛,搞得家里人对他很是不满,到后来他异想天开,去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失败回家,妻子不让他进门,嫂不给他吃饭,而老父不认有这个儿子。痛定思痛,他发誓要成功,说,我苏某人有今天,“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不以我为子,皆秦之所赐”,于是改变策略,“头悬梁,锥刺股”,天天苦读学本事,日日诵习纵横术,一年多后,自感学成,出山,从燕国开始了自己向秦复仇的大计,终于促成了六国合纵联合的局面,使秦二十五年不敢向六国进攻。
张仪的天份要比苏群高,同在鬼谷子老师那儿学艺时,苏秦自以为赶不上张仪。
有一天,张仪跑到一个高官家混饭吃,席间,那位高官的古董掉了,于是有人告状,说张仪成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同时人品不好,古董定是被他偷了无疑。于是高官找人痛打了张仪。张仪被抬回家,问他妻子: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又好气,又好笑,说,还在。张仪大舒了口气,说,舌头在就好,我还可以报仇。后来经过苏秦的帮助,到秦国得到了权位,于是马上写信告诉高官:当年我没偷你的东西,你那样对我,现在老子雄起了,你们国家给我小心点!再后来等苏秦死了,他献“连衡”的计策,使秦国破六国联合,攻城拔寨如秋风扫落叶。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如下启示:
1、要成功,必须得有清晰的目标。
2、为达目标,须使出狠劲,不达目的不罢休。
3、练就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即使你不指望靠演讲吃饭,它也能使你少受人欺负。
三、赢在起点
大凡成事的人,必然因为有所感触,然后经历了一个由感触到形成目标到行动再到成事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巡游天下,排场极大,随行队伍迤俪数十里。 这一巡游,游出了两位英雄人物。
后来的汉朝开国皇帝,不过当时还是**地皮的刘邦看到了始皇的排场,流着口水对旁边的人说,做人呀,就是要这样子,才有意思!(大丈夫生当如此)。
而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而威风十足地对他的叔父说,我一定会取代这个人成为皇帝!(彼可取而代之)。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后的中国终于成了这两个英雄逐鹿的大舞台。
老板常对我说:一切的领先都是思想上的领先。此言不假。所有的建筑,都是先在思想中形成,然后在图纸中形成,最后才能成为建筑。如果没有思想中的建筑,那最后也不会有现实中的建筑。
无论如何,有一个目标,都是成功的第一步,尤其是在你有了目标而别人没有的时候。
因为你已经赢在了起点上了。
四、为什么样的老板打工?
对职场中人来说,为谁工作这件事,是同做什么工作、与谁一起工作同样重要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秦朝末年,一时豪杰并起,英雄倍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前程细加思量,如果是天生的冒险家,那就拉队伍开“公司”混水摸鱼,如果没有一颗总裁的心,那就要择一明主,帮他打工,与他共创大业,共同发展,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老板的选择无疑是很值得慎重的,每个有才能的人都明白,如果跟对了人,既使不能裂土分缰,也能功成名就,名满天下,如果跟错了人,不但自己可能招人杀身之祸,甚至将给家族造成灭顶之灾。
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兼并的结果,造成了刘邦与项羽两强对持的局面,选哪一个当老板,选择哪一个阵营,更是艰难的抉择。
项羽方无疑实力上占优,他们地盘广大,兵精粮足,从领导者的能力上看,更是刘邦这边无法比的。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出道以来,战必胜,攻必取,只手打下了好大的基业。同时,项羽重感情,待手下人很好,很有人格魅力。
从很多方面来说,刘邦都比不上项羽,楚军40万,汉军只有10万,还是些老弱病残之辈,从领导者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上看,刘邦更是远远不及项羽:从性格上看,刘邦的手下都知道刘老板有些流盲作风,不但皮厚,且心黑,为达目的择手段,甚至不惜老父和小孩的生命,同时,对手下也不尊重,动则打骂。从个人能力方面看,刘邦更差得远:他打仗不行,带兵更差,虽然项羽多方叫阵,他绝对不敢与项羽单挑。
刘邦有这么多的不足,但他只有一个长项是项羽赶不上的,这也是刘邦最终成功而项羽终于失败的原因:刘邦会用人,敢用人,且乐于用人,项羽不会用人,不敢用人,也不太愿意用人。
刘邦自己将最终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手下,他自己分析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镇国家,抚百姓,安粮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运筹惟卧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此三人,皆人杰也,为吾所用,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由此可见,刘邦自己也认识到,自己的成功,是团队的合作的成功,而项羽的失败,是个人英雄主义失败,既使在双方实力差距较远的程度上,个人也干不过团队。
是的,从个人的能力单兵作战能力上看,刘邦这边没一个人是项羽的对手,即使是最善于打仗的韩信,也不敢与项羽正面作战,从谋略的层面上看,范增也不逊于张良、阵平之辈,项羽和范增本来能组成超强的二人组,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可惜了,由于项羽能力太强而不懂授权,性格上的悲剧而造成了自己的失败,让后世的人千古作叹!
刘邦成功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很好的老板,也甘心做个翘脚老板,而项羽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他不愿仅做一个老板,还要做一个做事的人。
跟什么样的老板,帮谁做事,你决定好了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研修生董事长、总裁班
清华大学EDP课程-清华大学公司治理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Hot!)